■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酞翔 文/图
开栏的话
如何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的骨干力量?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紧紧围绕“四高四争先”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农产品销售大平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心有所向,行必笃志。贯彻《意见》精神绝非纸上谈兵,而是立足县域、扎根乡土的躬身力行。让我们以政策为舵、以实干为帆,在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中,书写供销合作社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的时代答卷!
为此,本报记者兵分五路,深入河南省供销合作系统,报道经营服务体系、农资保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以资借鉴,共谋发展。
沿着“全国最美农村路”林石公路蜿蜒而上,穿过太行隧道,进入“扁担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石板岩镇。脚下的街道由一块块厚重的石板铺就,身旁的墙壁上也皆是石板。这些石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那粗糙的表面、深沉的颜色,古朴又不失深沉。抬眼望去,镇区四周群山环绕,山峰连绵起伏,像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这里的水,更是石板岩的灵魂所在,溪流潺潺,绕镇而过,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石板岩镇,体验“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之险,聆听供销人“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金扁担”故事。
金扁担:挑着生活的梦想,扛起巍峨的担当
“过去修红旗渠、南谷洞水库,服务深山中百姓的柴米油盐,都少不了我们这根扁担。”在扁担精神纪念馆内,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杨安兴指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扁担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扁担精神’,我们锲而不舍。”
曾几何时,“路在崖上挂,人在云中行”,石板岩镇区的17个村,没有一个小货铺,买货卖货得翻几座山,不少人为此命丧悬崖。300斤山楂换回一斤盐、200斤柿饼换回几盒火柴,山里人受尽了奸商的盘剥。这样的生活困境犹如乌云,一直横亘在乡亲们心头。
1946年7月,农会干部、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杨太凯、李林洹,带着农会给的1821元冀南票,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当柜台,创立了“石板岩消费合作社”。 1949年12月改名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之前,石板岩镇区周围山高路险,没有一条可供车辆畅行的道路与外界相连,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着各个村落。运输货物唯有依靠一根扁担压在肩上。就这样,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每日奔走于崇山峻岭之间,去时挑着日用百货和农资,归来挑着从农户家收集的各类农副土特产品。百余斤的货物,上百里的山路,风雨无阻,让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心紧密相连。”杨安兴说。
但是,办合作社并非易事。缺乏资金,他们上山砍柴,挑到县城卖掉做本钱,购回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外出挑货饿了,吃上一团小米干饭;渴了,便在路上采摘些山果,喝点儿山泉水。
“如果按照每年260个工作日、每人30年的工龄计算,每个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一生中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里程可以绕地球10圈。”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石建宏手里拿着一支笔,计算着。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创立初期,职工们面对群山峭壁,喊出了“十不怕”的口号——“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不怕村小分散、不怕分外麻烦、不怕起早搭黑、不怕重担压肩。”就这样,他们“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群众忙,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每天翻山越岭,以“一根扁担创家业”而名誉全省,以“农村商业战线一面红旗”而盛名全国,铸就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
1972年,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拥有了第一辆汽车,开始送货进山。
农忙季节,当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汽车载着油盐酱醋和农用物资来到山村,群众都会激动地挥手呼喊:“供销社送物资来了,供销社送物资来了……”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通常是头天送货后,统计老百姓需要什么,第二天准时送过去。“在这个阶段,用汽车送货上山的次数不多,扁担仍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杨文吉说。
今年73岁的杨文吉是石板岩镇北河地村人,他见证了供销人的艰辛付出。
自从有了供销合作社,山里的老百姓方便多了。但是,压在供销合作社职工肩上的扁担更重了。1969年年关,鹅毛大雪阻挡了老百姓出山购买年货的路。当时的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李林洹想着大雪封山,老百姓在山上等着年货过年,于是便组织全体职工拿起扁担,装满箩筐,顶着风雪上山送货。山上本是没有路的,供销合作社职工走得多了,羊肠小道便成了上山送货的唯一道路。
说到这里,杨文吉显得有些激动,表情却有些凝重:“山路真险,不足一米宽的山路,台阶只有十几厘米宽,挑着担子,需